以下是基于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4 号 —— 可持续发展报告(试行)》的 ESG 报告披露合规评测打分标准,按指引章节顺序组织,总分及各章节均采用 100 分制,重点强化双重重要性议题的结构化评分和量化指标披露要求:
第一章 总则(100 分)
- 报告合规性(30 分)
- 报告主体与范围覆盖合并报表范围及重要子公司(10 分)。
- 报告时间符合 “会计年度结束后 4 个月内披露” 要求(10 分)。
- 声明遵循本指引及国际标准(如 GRI、ISSB)(10 分)。
- 重要性议题识别(40 分)
- 基于 “财务重要性” 和 “影响重要性” 识别关键议题并说明分析过程(20 分)。
- 对未识别为重要性的议题提供充分解释(“不披露即解释” 原则)(20 分)。
- 数据质量(30 分)
- 数据采用标准化单位、可追溯且保持一致性(10 分)。
- 注明数据来源并解释专业术语(10 分)。
- 数据调整追溯并说明原因(10 分)。
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(100 分)
- 治理架构(30 分)
- 披露负责可持续发展的机构(如董事会专门委员会)及其职责(10 分)。
- 管理层具备专业能力并建立信息报告机制(10 分)。
- 披露治理结构对战略决策的整合情况(10 分)。
- 战略与风险管理(40 分)
- 识别并披露短期、中期、长期可持续发展风险与机遇(20 分)。
- 说明风险对商业模式、财务状况的影响(20 分)。
- 指标与目标(30 分)
- 设置可量化的 ESG 目标及对应的 KPI(15 分)。
- 目标与行业标杆或国际标准对标(如科学碳目标 SBTi)(15 分)。
第三章 环境信息披露(100 分)
双重重要性议题:应对气候变化(40 分)
- 治理(10 分)
- 董事会或专门委员会是否明确气候治理职责(5 分)。
- 是否建立跨部门气候管理协作机制(5 分)。
- 战略(10 分)
- 气候目标是否纳入企业长期战略(5 分)。
- 是否披露低碳转型路径(如能源结构调整、技术升级)(5 分)。
- 风险与机遇管理(10 分)
- 识别气候相关物理风险(如极端天气)和转型风险(如政策变化)(5 分)。
- 说明风险对现金流、供应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(5 分)。
- 指标与目标(10 分)
- 披露范围 1、2、3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强度(5 分)。
- 设定减排目标并说明实现路径(如 2030 年减排 50%)(5 分)。
其他环境议题(60 分)
- 资源管理(20 分)
- 能源消耗总量、强度及可再生能源占比(10 分)。
- 水资源使用效率及回收利用情况(10 分)。
- 污染物与废弃物(20 分)
- 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(如 COD、SO₂)及处理措施(10 分)。
- 废弃物产生量、处置方法及减排目标(10 分)。
- 生态保护(20 分)
- 评估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(10 分)。
- 参与生态修复或保护项目(10 分)。
第四章 社会信息披露(100 分)
双重重要性议题:供应链管理(40 分)
- 治理(10 分)
- 供应链 ESG 管理是否由高管层直接负责(5 分)。
- 是否建立供应商 ESG 评估委员会(5 分)。
- 战略(10 分)
- 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与企业整体战略协同(5 分)。
- 是否披露绿色采购或供应商赋能计划(5 分)。
- 风险与机遇管理(10 分)
- 识别供应链中的 ESG 风险(如劳工权益、环境合规)(5 分)。
- 说明风险对原材料供应、品牌声誉的影响及应对措施(5 分)。
- 指标与目标(10 分)
- 供应商 ESG 评估覆盖率及评级分布(5 分)。
- 设定绿色采购占比或供应商减排目标(5 分)。
其他社会议题(60 分)
- 员工权益(20 分)
- 员工总数、性别 / 年龄分布及多元化政策(10 分)。
- 员工培训投入(如人均培训时长或金额)及职业健康安全措施(10 分)。
- 社区与社会贡献(20 分)
- 公益投入金额及重点领域(10 分)。
- 披露乡村振兴或普惠金融举措(10 分)。
- 产品责任(20 分)
- 产品安全认证及客户满意度数据(10 分)。
- 披露数据隐私保护措施(10 分)。
第五章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(100 分)
双重重要性议题:合规与风险管理(40 分)
- 治理(10 分)
- 董事会是否设立合规委员会并明确职责(5 分)。
- 合规负责人是否直接向董事会汇报(5 分)。
- 战略(10 分)
- 合规管理目标是否纳入企业战略规划(5 分)。
- 是否披露反商业贿赂或反腐败专项计划(5 分)。
- 风险与机遇管理(10 分)
- 识别合规风险(如数据安全、知识产权)(5 分)。
- 说明风险对法律责任、市场准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(5 分)。
- 指标与目标(10 分)
- 合规审计频率及结果(5 分)。
- 设定合规培训覆盖率或违规事件发生率目标(5 分)。
其他治理议题(60 分)
- 治理结构(20 分)
- 董事会独立性、多元化及专业背景(10 分)。
- 高管薪酬与 ESG 绩效的挂钩机制(如 ESG 指标权重)(10 分)。
- 股东与利益相关方(20 分)
- 股东投票权及沟通机制(10 分)。
- 利益相关方参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案例(10 分)。
- 科技伦理(20 分)
-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机制(10 分)。
- 披露数据安全事件及应对措施(10 分)。
第六章 报告编制与披露要求(100 分)
- 报告格式(30 分)
- 符合指引的章节结构及披露要点(10 分)。
- 提供数据索引及术语表(10 分)。
- 语言清晰、可读性强(10 分)。
- 第三方鉴证(30 分)
- 进行独立第三方鉴证(15 分)。
- 鉴证范围覆盖关键量化数据(如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)(15 分)。
- 披露时间与更新(40 分)
- 按时披露(不晚于年报)(20 分)。
-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(如半年报补充)(20 分)。
总分(100 分)
- 整体合规性(30 分)
- 覆盖指引所有强制性披露要求(15 分)。
- 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(15 分)。
- 报告质量(40 分)
- 实质性议题披露深度(20 分)。
- 分析逻辑性与前瞻性(20 分)。
- 国际对标(30 分)
- 参考国际框架(如 ISSB、TCFD)(15 分)。
- 与同行业披露水平的对比(15 分)。
量化指标评分细则
- 数据完整性
- 未披露量化指标扣该指标分值的 50%,部分披露扣 30%。
- 例如:未披露范围 3 碳排放扣 10 分中的 5 分,仅披露范围 1+2 扣 3 分。
- 数据标准化
- 单位不统一或未使用国际标准(如吨 CO₂e、千瓦时)扣 2-5 分 / 项。
- 未注明数据来源(如内部统计、第三方审计)扣 2-5 分 / 项。
- 目标可量化性
- 减排目标未设定具体数值(如 “减少碳排放” 而非 “2030 年减排 50%”)扣 5 分。
- 未与行业标杆或国际标准对标(如未参考 SBTi)扣 5 分。
- 行业差异调整
- 能源、制造业等环境敏感行业,环境维度权重可提升至 40%。
- 金融行业侧重治理维度,权重可提升至 40%。
双重重要性议题评分规则
- 治理维度
- 未明确治理机构或职责扣 5-10 分。
- 未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扣 5 分。
- 战略维度
- 议题目标未纳入企业战略扣 5-10 分。
- 未披露实施路径扣 5 分。
- 风险与机遇管理维度
- 未识别相关风险或机遇扣 5-10 分。
- 未说明影响及应对措施扣 5 分。
- 指标与目标维度
- 未披露量化指标扣 5-10 分。
- 目标未与国际标准对标扣 5 分。
加分项
- 超出指引要求的量化披露(如产品碳足迹、供应链碳排放)加 5-10 分 / 项。
- 采用国际认可的量化标准(如 ISO 14064、GB/T 24067)加 5 分。
- 第三方鉴证覆盖全部关键量化数据加 10 分。
过渡期安排
2025-2026 年首次披露的公司,定量数据缺失可暂用定性描述替代,不扣分。但需说明数据收集计划及预期披露时间。
本评分标准结合了上交所指引的合规要求与国际 ESG 评级实践,既强调双重重要性议题的治理 - 战略 - 风险 - 指标四维度评估,又突出量化数据的真实性与可比性,可作为监管机构、评级机构及企业内部评测的核心工具。